九游娱乐:从竞技场馆到市民亲水乐园 40岁的上海游泳馆换新颜

 提示:点击图片可以放大

  上海,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起的城市。上海游泳运动的发展,上海市民对游泳运动的热情,同上海游泳馆这座地标性场馆息息相关。

  40年前,这座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游泳馆诞生之后,从这里走出了多名为国争光的奥运健儿,为上海体育、中国体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振奋的纪录。40年后的今天,升级改造的上海游泳馆与时俱进,将功能定位从竞技场馆变为市民水上健身中心。上海这座城市对游泳的热情,从这里不断散发,越来越高涨。

  据《上海体育志》载,光绪十八年(1892年),西侨成立的游泳总会在跑马厅建造上海的第一个游泳池,但仅限于外国人使用。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游泳运动得到长足发展,全市专业游泳池达20余处。

  为迎接1983年第五届全国运动会,1981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兴建上海游泳馆。场馆以举办国内国际重大赛事为主,可兼作专业训练,适当向群众开放。

  当时的游泳馆有多先进?久事体育中心公司徐家汇体育公园技术顾问胡爱林颇有感触。小时候,他目睹上海游泳馆从无到有的诞生,“我的父亲是安装队队长,他和同事参与了上海游泳馆的建造。”胡爱林打开了话匣子,“那时候觉得,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建筑。地面拼接、整体提升、空中移位的施工工艺,在全国首屈一指。”

  游泳馆用地8公顷,建筑面积超15万平方米,设计呈六角形,与已建的体育馆及规划中的体育场保持一定距离,可分可合,使三者形成一个体育中心建筑群。

  比赛厅内,跳水池和比赛池呈一字形排列,看台设在游泳池东西两侧。建筑立面按设计要求,屋面为双坡,室内平顶则考虑节约能源和减小室内空间,要求中间低,东西两面随观众席升高。内部设施则装配有当时国际上较为先进的整套冷暖空调系统、跳水专用升降电梯和液压升降跳台等设备。

  因为承办多项国际重大赛事,上海游泳馆屡获包括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内的多位体坛名人赞许。

  1984年,12岁的金晓峰进入上海跳水队,次年,她便有幸来到新落成的上海游泳馆参加跳水训练。如今,她是久事体育中心公司少体校跳水高级教练,更是上海游泳馆变迁的亲历者。

  金晓峰说,1985年进入上海游泳馆训练时,颇有一份骄傲和自豪感。“老一辈运动员是在上海跳水池训练的,那是个室外馆,很冷,一到冬天,队伍不得不拉去外地集训。自从搬进上海游泳馆之后,运动员有了家的感觉。”建成后,一系列的高规格赛事在上海游泳馆举办,为中国跳水和游泳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如今,上海游泳馆告别了往日的“硝烟弥漫”。上海游泳馆作为竞赛场馆的功能,一去不复返。经过5年的升级改造,上海游泳馆于今年4月2日对外运营。改造升级之后,上海游泳馆成了市民家门口的游泳健身场地。

  新的上海游泳馆,保留了50米标准泳池、25米青少年训练池、跳水池,除了跳水池,其他空间完全向公众开放,其中三层增加一处儿童戏水池,满足不同年龄市民的水上活动需求。

  供专业训练的跳水池正在进行跳板及防滑设备的安装,后续上海跳水队及少体校跳水、花样游泳队伍将会回归上海游泳馆进行日常训练。“马上就要搬回家了,我们都很激动。”金晓峰说,“装修的时候,我们进去看过几次,游泳池和跳水池物理隔开了,避免了原先大众游泳与专业跳水队训练的互相干扰,供暖系统更好了。室、冲淋房等设施的体验度提升了不少。”

  站在游泳馆三楼向下望去,湛蓝的碧波池内,不少游泳爱好者正在畅游。更立体、更漂亮、更便捷,这是大家一致的反映。上海游泳馆的设计美学,细节见真章。

  升级改造后的场馆把“水”和“海洋”的元素,融入到了建筑当中。整个场馆以清新简约的白色为主,配以蓝色的泳池,把阳光引入室内,显得明亮通畅。两侧看台取消后,增设夹层,泳池上部创造了购物中心般的中庭空间,且水面上空高度达到约15米,高于普通泳池。

  本次修建设计灵感来源于海洋的奥秘与自然之美。室内设计则通过楼层的划分,呈现出浅海区、深海区和海底世界的不同特征。几个重要空间以波浪(中央泳池)、漩涡(入口大厅和小门厅)、涟漪(休息与等候区)为主题,通过造型、材料、灯光来营造相应的视觉效果。

  改造后的上海游泳馆采用先进的以羟基自由基发生器为主的消毒设备,羟基自由基发生器不但能够消毒,还能够有效降低水中化学品残留,并能快速杀灭顽固的病菌。此外,上海游泳馆的水循环速度也是上海目前最快的,达到3小时2800余立方米的循环量。同时,采用先进的在线小时监测,确保水质安全。“科技”和“智能”,亦是全新的上海游泳馆给泳客带来的最大感受之一。